淺談課堂觀察技能
《淺談課堂觀察技能》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淺談課堂觀察技能(6頁珍藏版)》請在讀根文庫上搜索。
1、淺談課堂觀察技能學習周邊老師教師如何開展課堂觀察有感所謂課堂觀察技能,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 (或偶然)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教學反應的行為方式。 圾元昂認為, 新老教師在技能上的最大差別就在于 :對學生反饋信息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及時評價1 。這一切的立足點是課堂觀察,通過有效的觀察,教師才能把握住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反應,了解教學效果,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如同其它各項教學技能, 我們可運用微格教學的方法來培訓師范生的課堂觀察技能, 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這一技能2 。一、課堂觀察的原則1、計劃性原則 可靠的觀察來自周密的計劃,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教學的關鍵處設立觀察點, 有
2、目的地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 針對不同的反應按事先設計的方案作出調節。正如巴斯德所言 :在觀察的領域里,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3 盲目、無計劃的觀察,只會造成視覺盲點, 或對有價值的反饋信息視而不見, 或將觀察到的課堂現象束之高閣,或不知所措,失去了課堂觀察的意義。2、準確性原則 準確的課堂觀察有助于教師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這里的準確有三層含義 :(1)全面觀察,不要以偏概全。教師的視野應開闊,善于捕捉帶有共性的反應,環視全場,兼顧前后,不能老盯著眼皮底下的幾個學生。 (2)及時發現,防止問題堆積。知識結構是環環相扣的,教師的忽略,可給學生留下疑點,并浮現在臉上。若教師及時發現,早作調整
3、,不會有多大影響 ;若教師無視學生反應,依舊故我,則造成疑點堆積,困惑加大,一臉茫然,此刻再作解釋為時已晚。 (3)細致分析,不被假象迷惑。表面現象并非都真實可靠,有時學生高喊 懂了 不一定發自內心。教師的觀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而應仔細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學生的脈搏,方可有的放矢。二、課堂觀察的對象與范圍 課堂觀察的客體是學生的學習行為,因此,整體的學習氣氛,學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問反饋,真實的教學效果,都在教師觀察的視野之中,具體而言,課堂觀察范圍主要有三類 : 1、課堂學習氣氛觀察 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成功教學的前提之一,課堂的整體氣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左右教師
4、的講課情緒。 故在導入之后, 講解之中,或在提問之時,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習氛圍是否形成, 學生反響是否熱烈, 學習興趣是否濃厚;除此之外,還應注意負面觀察 :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提問的反應無動于衷。只有掌握真實的反應,教師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2、學生表情觀察 不同于學習氣氛的整體觀察,學生表情應作個體化觀察。 這里包括:(1)目光觀察:是期待的、急切的、專心致志的,還是困惑的、茫然的、游移不定的 ?是心領神會的,還是各自為政、疑慮重重的 ?學生的目光往往是內心情緒真實的流露,有經驗的教師決不會等閑視之。 (2)面部表情觀察 :困惑眉頭緊鎖,嘴唇閉攏,神情焦慮不安 ;理
5、解雙眉舒展,面露微笑,頻頻點頭;專心聽講 目光凝視,神情專注,嘴唇微張;心不在焉 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頭時開時合,有時口中還念念有詞;不耐煩 雙眉緊鎖,嘖有煩言,焦燥不安,左顧右盼 。 (3) 形體動作觀察:配合各種面部表情,學生形體也會出現一些變化 :專心聽講時,身體微微前傾;困惑不解時,或以手托腮,或搔首搖頭;在理解了一個難點后,身體后仰,全身放松,改變原來的體態;若不耐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搖晃身體,或雙臂抱胸,或跺腳顛膝。對于學生的種種體態語言,只要注意觀察,不難理解。 3 教學效果觀察 在教學告一段落后,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反應,觀察教學效果。主要觀察點有 :(1)對提問的反應。提問通常
- 配套說明: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淺談 課堂 觀察 技能
